星期六, 4月 30, 2016

注意力與專注力

「冥想並不是要你摒棄一切,而是要學會別隨著各種念頭漂流迷失,而忘記了原本的目標。」~輕鬆駕馭意志力。

「鍛鍊注意力是EQ的根源」~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。

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有專注力,那是被物所吸引,而非自我控制著的注意力,這樣是有危險的。所以有鑽牛角尖的人。


星期一, 3月 14, 2016

三人行必有我師焉

擇其善者而從之,不善者而改之。
如能如此則其人生會走向良性循環,因為他能察覺本身與他人的言行,進而改善自己。
反之對別人的優點不懂得欣賞,甚至只見到他人的缺點,或者他人的優點在他眼中竟也是缺點的人,其人生是向下沈淪的,即走向惡性循環中。
更擴大解釋,不正是處處用心皆學問,只要我們有覺察能力!

星期五, 10月 10, 2014

依智不依識

識這字拆開來是:言、音,戈;我們可以把戈(武器)這字視為手或是行動,這樣就是來代表從文字看來、聲音聽到、手接觸到的一切,當這一切是可以被知道那就是知識,也許無法言傳的是意識;那麼白話來講不就是不要依順所看到的文字、聽到的與摸到的,要去依順那些我們了解而且能夠再說出來的那些(智與知的差異)。配合文字解釋,真是太微妙了,而且又能夠理解呀。

星期四, 8月 07, 2014

看電視觀人生

看著電視,不知怎麼轉到財經節目,正在推薦選股;正當要拿筆的一刻,忽然腦中念頭一過,有點感傷,原來我過著電視人生;我的理財怎麼是碰運氣來的,去的旅遊景點也是隨著電視介紹而去,甚至美食,可能甚至於我的某些價值觀呀!那有何問題呢?在每個訊息的發生的當下,是等待而來的,不是我們追尋而來的,就像是守株待兔一般,我們的選擇只有那來到面前的有限選項,哪能有好的結果呢,要理財就該有正確的做法,要旅遊就該有想要的方式,要吃美食就該有自己想要的選擇。

看電視,吃飯,拍照,一切都存在著偏食。以自以為是的喜好而選擇一切,反而忘了這一切不過是別人所安排好的。

星期四, 7月 04, 2013

試著思考四不依

四依與四不依,是佛陀對於他涅槃後,後世如何選擇佛法的判斷方式;畢竟如果他在,當然直接問他了。搜尋了網路對於這四句話的解釋都是大同小異,但是都有諸多佛教的用語,仍是不了解,但是,如果說要來判斷:世間的某人說的道理,這樣就夠清楚了。

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。

可以這樣想嗎?法代表世間的一切,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可以這樣想嗎?不要因個人的觀點,而去看待世間的一切道理。再說明白點,道理本身不是因為是某人說的,而變得對了或是錯了,也不會因為個人的感情用事而改變。不過,感情用事這個道理,不也是世間的現象嗎?也就是說,法~這個到底是如何呈現給人們的呢?文字或是語言!

可以這樣想嗎?文字呈現出來很多的面,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理解,有的文藻優美,有的充滿專業術語,有的語義不通,有的是翻譯,也有人說的鏗鏘有力,也有人平平淡淡;但是都是為了盡量表達文字背後所想呈現的道理;也就是我們應該去了解文字所想表達的意義,而非文字或是語言本身的帶給我們的感覺。

可以這樣想嗎?文字所想表達的道理,是否合理完備?還是只是適用於某個時間地點人物,或者是到哪裡都通的道理。不了解道理能夠用上的地方,那道理就沒有用武之地了。

可以這樣想嗎?不要因為親眼所見,親耳聽聞等等,而信以為真,更甚者因為過去的所知所障礙,礙於面子,無名,而執著;應該用智慧判斷。

比較有意思的是,為何這四個觀點就可以來檢視某人說的道理是否值得遵循?「人」一定要透過「語」來說「義」理,聽的人一般就是用「識」;進而用「智」慧判別其適用範疇,...。

我現在講的這些,一定有人認為有問題,但是,那並不影響我的思考,畢竟我是在我目前的狀態去得到的結果,只要持續的改進,修正自己的行為(修行呀),自然能夠更進步。

星期一, 5月 07, 2012

知與智的差異

轉知成智!知與智差在日還是曰?
知就是知道或是知識。知道什麼呢?知識!如果不懂得運用則無作用,能夠講出來,解釋給別人懂,才是智。所以應該是曰!不是日!是這樣嗎?接著是轉智成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