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7月 04, 2013

試著思考四不依

四依與四不依,是佛陀對於他涅槃後,後世如何選擇佛法的判斷方式;畢竟如果他在,當然直接問他了。搜尋了網路對於這四句話的解釋都是大同小異,但是都有諸多佛教的用語,仍是不了解,但是,如果說要來判斷:世間的某人說的道理,這樣就夠清楚了。

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。

可以這樣想嗎?法代表世間的一切,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可以這樣想嗎?不要因個人的觀點,而去看待世間的一切道理。再說明白點,道理本身不是因為是某人說的,而變得對了或是錯了,也不會因為個人的感情用事而改變。不過,感情用事這個道理,不也是世間的現象嗎?也就是說,法~這個到底是如何呈現給人們的呢?文字或是語言!

可以這樣想嗎?文字呈現出來很多的面,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理解,有的文藻優美,有的充滿專業術語,有的語義不通,有的是翻譯,也有人說的鏗鏘有力,也有人平平淡淡;但是都是為了盡量表達文字背後所想呈現的道理;也就是我們應該去了解文字所想表達的意義,而非文字或是語言本身的帶給我們的感覺。

可以這樣想嗎?文字所想表達的道理,是否合理完備?還是只是適用於某個時間地點人物,或者是到哪裡都通的道理。不了解道理能夠用上的地方,那道理就沒有用武之地了。

可以這樣想嗎?不要因為親眼所見,親耳聽聞等等,而信以為真,更甚者因為過去的所知所障礙,礙於面子,無名,而執著;應該用智慧判斷。

比較有意思的是,為何這四個觀點就可以來檢視某人說的道理是否值得遵循?「人」一定要透過「語」來說「義」理,聽的人一般就是用「識」;進而用「智」慧判別其適用範疇,...。

我現在講的這些,一定有人認為有問題,但是,那並不影響我的思考,畢竟我是在我目前的狀態去得到的結果,只要持續的改進,修正自己的行為(修行呀),自然能夠更進步。